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宣城市通过实施工业强市、生态立市、文化强市三大战略,强力治污,绿色转型,生态创建,开展国家生态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际性旅游目的地城市等“六城同创”活动,全面打响“山水诗乡、多彩宣城”城市品牌。继2014年成功争创首个 “安徽省生态市”之后,宣城市于去年底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并进入了2015“国家园林城市”公示名单。
“绿剑”护绿,吹响绿色发展“集结号”
2015年12月15日下午,绩溪县黄山恒久链传动有限公司链条车间机声隆隆,一派火热的生产场面,一墙之隔就是投资560多万元建成的污水处理中心,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滚磨废水经过物化、生化两级处理,除大部分回收利用外,达到一级排放标准的其余废水外排。“我们将污水处理和水资源综合利用结合起来,年处理废水21万多立方米,年COD(化学需氧量)削减量18000多吨,年可节约用水150万吨。 ”公司副总经理程国东告诉记者。
黄山恒久链传动有限公司是该县“退城入园”的10多家模范企业之一。“我们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严格执行生态工业园区规划环评,杜绝‘两高’产业进入园区。同时,引导20余家不锈钢企业退出市场,不再新上化工企业。 ”绩溪县副县长张明星说,为了维护全省第二家国家级生态县的碧水蓝天,他们严格环境准入标准,“十二五”以来该县先后否决生产工艺落后、污染严重及选址不当的涉水、涉气建设项目43个,2015年该县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比2010年分别减少8%、9.2%、3%,氮氧化物实现零增长。
作为国家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重要组成部分,宣城市连续六年开展环保“绿剑行动”。
2015年以来,该市成立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委员会,建立市政府委派环保督查员制度和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制度,共出动环境执法人员3800人次,检查工业园区16个、企业1300余家次,查处违法建设项目107家,违法排污企业61家。重拳治污效果立竿见影,环境违法率由2010年的49%下降到2014年的26.2%,成为全省环境违法率较低的城市之一。
在强力治污的同时,该市摒弃“捡到篮子就是菜”的落后理念,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保持定力,真正实现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据宣城市委常委、副市长刘标介绍,该市对重污染项目施行预审、专家论证和集体审批制,严格落实项目环评和规划环评的联动制度,2012年以来,该市共否决化工、涉重金属等污染大、风险高的申报项目59个,累计投资约33.22亿元。
转型升级,夯实生态产业增长极
泾县龙泉化工泵业是一家专门为化工行业生产工业电泵的企业。近年来,随着化工行业对节能环保的生产要求逐步提高,企业转型发展迫在眉睫。在当地政府100多万元的财政贴息支持下,企业2016年投入600万元成功研发出新型不锈钢磁力泵系列产品,一举改变过去生产的氟塑料磁力泵易发生泄漏造成生产污染的情况,有效提高了磁力泵的运行效率。
耐磨铸件是宁国市工业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该市已成为国内国际知名的耐磨铸件产品生产基地。据该市环保局负责人汪小牛介绍,针对产能过剩和环保压力,他们积极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升级,淘汰了数十家耐磨铸件企业,大大增强了产业竞争力和发展后劲。
宣城市在加快企业“调转促”步伐的同时,狠抓生态建设,让“绿色银行”惠企富民。截至目前,该市共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4个,省级森林旅游示范景区5个。随着城市品位和生态优势进一步凸显,环境优势正逐步转变为发展优势。 2015年以来,中兴创新材料等重大项目成功落户,该市高端制造基础件产业集聚发展基地进入全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
生态创建,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
“在村里办‘农家乐’比在城里开饭店强多了,既能省去一年10多万元的门面租金,还能照顾一家老小的生活。我回村才3个月,就有了4万多元的收入。 ”宣城市宣州区水东镇前进村宗村村民周慧玲看到老家乡村游火爆,果断盘掉了城里的饭店,回村投资20多万元创办“农家乐”。
宗村正是该市生态创建惠民富民的缩影。记者了解到,这个村依托美好乡村建设,积极整合投入资金3200多万元,相继建成一批省、市级美好乡村示范村和包括千年银杏树、香榧树、大叶红枫等在内的生态长廊宗 (村)水(东)路,先后荣获“安徽省森林村庄”“安徽省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等荣誉。为发展生态旅游,村里成立乡村旅游协会,涌现出“山里人”“榧里人家”近10家 “农家乐”,一次性可接待游客400人,全年游客接待量可达2万人次,预计年旅游收入达500万元。
“生态环境优美,生态经济发达,才是真正的绿色发展。 ”该市近年紧紧依托国家生态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际性旅游目的地城市和美好乡村建设等创建载体,坚持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并举,切实推进绿色富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2015年以来,该市争取近1.2亿元资金用于农村环境整治,涉及54个乡镇、143个行政村,惠及人口35.15万人。同时,建立水阳江、青弋江、郎川河等重点河流、南漪湖等湖库的环保联防联控机制,提高了跨流域、跨行政区域的环境污染预警和处置能力。
该市按照“多乡一业、数村一品”发展布局,突出区域特色,促进特色林业基地的形成和发展。同时,通过规划引导、项目扶持,打造了一批特色产业品牌,初步形成较大规模的木竹深加工、森林食品加工、生物制药、森林旅游和花卉苗木等产业集群。 2015年,该市林业总产值380亿元,较2012年增长近35%,山区农民人均林业综合收入达2736元,初步实现林业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的协调发展。
2016年前三季度,宣城市接待入境旅游人数8.96万人次,同比增长11.92%;接待国内旅游人数1323.85万人次,同比增长15.15%;实现旅游总收入104.4亿元,同比增长17.87%。